通知公告

各市、县农委,厅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构建具有山西特色、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农业结构,现就进一步调整优化全省种植业结构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省种植业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接连突破历史最高纪录,为农业、农村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水果、蔬菜、杂粮产业提质增效,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种植业转方式步伐加快,粮棉油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扎实推进。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种植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是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大势所趋。当前,中央高度重视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部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015年2月出台《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11月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12月召开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进行专题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六大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015年底召开的山西省委十届七次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都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重要议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当前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是大势所趋,是在高起点上的主动作为、主动调优。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是提高我省种植业发展质量效益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种植业发展中一些老问题愈加突显,新矛盾不断涌现。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中粮食作物不断增加,粮经比由2000年的79:21转变为目前的87:13。在粮食作物中,小麦面积呈稳中下降趋势,玉米面积连年增加,2015年达到2500多万亩。非优势区玉米发展较快,而优势杂粮和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滞后,种植结构单一化趋势加重。随着粮食供求形势出现新变化,全省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小麦缺口大,保口粮任务重;玉米暂时性过剩,调减难度大;杂粮低水平生产,产业素质亟待提升。生产方式仍然粗放。大水大肥的粗放耕作、“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普遍存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改善与生产发展的良性循环还未形成。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我省与周边省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乃至社会资源差异明显,但资源优势仍未充分发挥,潜力没有得到深度挖掘,没有形成与资源优势匹配的高效种植结构。种植业比较效益下降。因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我省种植业生产成本“地板”逐年抬高,逐步进入高成本时代,种植业效益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竞争力弱。我省农业不仅面临来自农业资源丰富、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来自国内优势区的竞争。在信息和交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压力将越来越大。扬长避短,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对我省来说显得非常紧迫,势在必行。  

  (三)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历史机遇难得。新世纪以来,我省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时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农业生产的保障重点更加突出,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正面临着难得机遇。我省经济转型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恰逢其时。切实提高对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积极稳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优调精,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实现我省农业发展在高起点上再登新台阶。  

  二、明确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决策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工作主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种植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种植业结构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效益化提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确保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110亿公斤以上,粮食产能稳定达到135亿公斤以上。籽粒玉米适度调减,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和杂粮、中药材、饲料等特色产业结构逐步调优、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初步构建起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种植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主要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和种植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全省种植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夯实种植业发展基础。  

  (三)重点任务  

  1、构建粮经饲均衡发展的作物结构。根据我省省情、生产发展实际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协同发展的“三元结构”。粮食作物:加强基本农田特别是高标准口粮田建设,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升物质装备水平和育种创新能力,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确保粮食生产的总体稳定;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主产区产能建设,打造一批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示范区和特色杂粮生产基地。经济作物:着力抓好蔬菜、水果和中药材产业,适度发展夏秋特色蔬菜、优质特色水果,利用区位优势和品质优势,提高外销量,提高冬春季蔬菜自给率。大力发展中药材,努力做大做强。在优势区继续扩大优质特色水果种植面积。饲料作物:以雁门关生态畜牧区为重点,按照种养结合、以养定种的要求,积极发展优质饲料饲草作物。  

  2、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调整品种结构,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大宗粮食作物优先发展强筋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杂粮、高淀粉马铃薯,发展生物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青贮饲用玉米。地方特色农产品,优先发展传承农耕文明、有区域特色的杂粮,风味独特的小宗油料,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注意保护区域特色种质资源。培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  

  3、构建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结构。我省地理条件独特,南北跨度较大,东西两山夹川,各地气候相异、高差悬殊,境内生态多样、地形复杂、资源丰富,有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开发新品种,壮大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大力发展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种植业。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充足优势。中南部盆地充分利用无霜期较长,有效积温较高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粮、粮经轮作、间作、套种,加快特色果、菜等经济作物规模化发展。发挥山地丘陵优势。中南部边山丘陵区要充分利用光照充足、通风透光好的特点,合理发展优质水果生产。东西两山大力发展杂粮、薯类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合理利用季节差异优势。北部平川区充分利用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优良的特点以及与南方地区的季节差,适度发展露地瓜菜,抢占市场空档。挖掘冷凉资源优势。高寒山区气候独特,气温冷凉,生态优良,资源优势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利用冷凉资源优势发展优质食用菌和特色果菜,引进开发适宜冷凉地区发展的新品种,发展新型产业,培育当地种植业新业态。发挥区位优势。我省晋北与京津地区相接,晋南与西安等地相近,晋东南与郑州交往密切,发展特色农业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主动对接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建设,紧紧抓住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时机,瞄准京津市场、中原市场以及西北市场等周边市场开发优质特色农产品,构建区位优势突出的产业结构。  

  4、构建生态协调布局合理的区域结构。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分类施策、梯次推进,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提升主产区等优势区,重点是发展五大盆地等主粮优势产区、东西两山杂粮优势产区、丘陵区优质水果基地,适宜区规模化发展特色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巩固非主产区的功能区,重点是从南到北广泛分布的黄土丘陵梯田、垣地、山间盆地等旱作区。保护改善非适宜区,重点是晋西水土流失严重区、盆地地下水超采区、各地的采煤沉陷区,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种植耐瘠抗旱抗逆等特色作物。  

  5、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轮作结构。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特点,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和轮作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南部粮食主产区,实行玉米大豆轮作或小麦大豆轮作、小麦蔬菜轮作等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北部农牧交错区,实行玉米杂粮轮作和粮草轮作,有效利用光热资源,保护水土资源。黄土丘陵区,重点发展节水、耐旱、抗逆性强的杂粮等作物和牧草,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生态恢复与生产发展共赢。  

  三、准确把握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径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尊重农民意愿和经营自主权,重点做好规划引导和信息服务,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大政策扶持,开展示范带动,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不搞强迫命令和行政瞎指挥,不搞一刀切和大跃进。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提升主产区产能,因地制宜调减非优势区。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特色品牌。防止盲目跟风,避免同质竞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3、坚持理念创新,拓展广度深度。树立大市场、大农业、大食物、大科技、大生态理念,开发种植业多种功能,推进种机技配套,产学研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4、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产能稳定提高。坚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底线,坚持我省粮食自求平衡目标,绝不放松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积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全省粮食产能稳定提高。  

  5、坚持突出重点,促进生态友好。要根据区位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区域,把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做强做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二)技术路径  

  围绕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围绕市场调整。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引导农民安排好种植结构,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围绕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种植,产加销融合。围绕我省特色优质农产品,开发市场,培育市场。二是保压结合调整。重点是保护主要口粮作物小麦生产,稳定优势区玉米生产,确保口粮自给率不下降和粮食总产的稳定。调减北部和东西两山高海拔地区非优势区玉米生产,适度恢复发展晋中盆地和上党盆地小麦生产。三是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做大做强传统名优产品,开发新的优质产品。北部和东西两山高海拔地区发展优质杂粮生产,北部平川区适度发展露地反季节蔬菜,中南部山区发挥区域优势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中南部边山丘陵区发展优质水果生产。以朔州市列为全国草牧业发展试点市为契机,在北部农牧交错区大力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为全省构建高效合理的三元种植结构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生态保护型调整。重点调减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的玉米及粮食生产,改种有生态涵养功能的干鲜果、中药材、饲草等作物。发展统防统治和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用量。推动种植制度改革,搞好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中南部小麦产区,发展复播豆类作物和牧草;丘陵山区及北部风沙区更要防止掠夺式经营,保护水土资源。  

  (三)区域布局  

  按照《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山西省“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统筹各种资源条件,突出特色产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  

  汾河平原区域:平川区发挥水肥条件好的优势,南部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中部发展玉米、小麦,积极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盆地边缘丘陵平川过渡带发挥气候适宜、通风透光条件好的优势,发展优质水果。  

  雁门关区域:结合草牧业发展,积极推进粮改饲、粮草轮作制度。利用与我省南部及南方省份季节差特点,变劣势为优势,适度发展冷凉区错季节露地优质蔬菜生产。发挥马铃薯传统产业的优势,发展马铃薯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形成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相呼应的马铃薯重要产业区。  

  上党盆地区域: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势,以旱作玉米、设施蔬菜为重点,适度发展地方特色优质杂粮和中药材。  

  吕梁山区域:南部丘陵区重点发展优质苹果、梨,沿黄低海拔沟壑丘陵区发展枣和核桃等优质干鲜果,西北部重点发展优质杂粮、油料和马铃薯产业。  

  太行山区域:发挥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重点发展谷子等优质杂粮和干鲜果、道地中药材产业。  

  城郊农业区域:重点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和新技术试验。  

  四、着力调整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  

  (一)粮食作物  

  从我省省情和粮情出发,粮食生产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条件、农业结构现状、生产发展水平及结构调整潜力和可行性。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安全。要强化粮食安全意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前提,把提升粮食产能作为根本。避免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波动,坚持不懈抓粮食产能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亿公斤以上,粮食产能稳定达到135亿公斤以上。  

  1、小麦:始终坚持稳定提高我省口粮自给率不动摇,重点稳定南部中熟冬麦区运城、临汾、晋城3个市优势区小麦生产,努力恢复中部晚熟冬麦区长治、晋中、吕梁3个市小麦生产,鼓励北部有条件的地区种植春小麦,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恢复增加小麦面积50万亩。中南部两大冬麦优势区35个重点县种植面积稳定960万亩以上,20个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大县小麦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力争到2020年,全省小麦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2、玉米:充分认识玉米在粮食连年增产中的重要贡献和保障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正确研判玉米供求趋势。要发挥比较优势,稳定提升优势区产能,因地制宜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种植。重点调减北部和东西两山高寒冷凉区、黄土丘陵干旱严重地区玉米生产。北部加大粮改饲力度,积极发展饲草玉米、青贮玉米,在忻州等地继续加大力度发展甜糯玉米。东西两山适度调减玉米,扩大杂粮和马铃薯等生产。玉米生产优势区要加强产能建设,从品种、技术、栽培模式、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及推进规模种植、完善产品销售等方面全产业链不断完善专业化服务,努力提升玉米生产的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省调减籽粒玉米300万亩以上。  

  3、杂粮:以保特、创优、增效为目标,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为途径,加快杂粮全产业链深度开发,突出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等优势作物。着力抓好专用加工型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杂粮龙头企业培育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现代营销网络建设、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四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杂粮种植面积增加到1600万亩,单产提高20%。全省杂粮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努力把我省打造成全国优质杂粮开发示范基地。  

  4、马铃薯:按照发挥优势、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扩大种薯和商品薯生产能力及贮藏能力,增强加工转化能力,优化马铃薯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薯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形成繁种、种植、加工、流通产业集群和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完善的产业链条,努力建设成全国重要的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和商品薯生产加工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  

  (二)经济作物  

  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加大对具有产业基础、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提升具有鲜明山西特色的果、菜、药、油等经济作物的市场竞争力。  

  1、水果: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合力打造“晋果”品牌。着力搞好中低产果园改造,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实施良种苗木繁育体系、高效果业示范园区、中低产果园改造示范、果园沃土示范、品牌创建、百万果农培训和新型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6项重点工程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果园面积达到1000万亩,比“十二五”增加160万亩。  

  2、蔬菜:实施100万亩设施蔬菜提质增效、100万亩露地特色蔬菜开发工程,推进标准园创建示范、集约化育苗提升、产地冷链物流工程,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和安全水平。充分利用我省夏秋光热充足,温差大的自然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黄花菜、旱地甘蓝、旱地番茄、露地青椒、大葱、大蒜、胡萝卜、辣椒等规模较大的特色蔬菜,推进规模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特色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0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00万亩,比“十二五”增加2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260万亩以上,比“十二五”增加45万亩;力争冬春淡季蔬菜自给率由“十二五”末的50%提高到60%,露地蔬菜调出率稳定在60%以上。  

  3、中药材:实施中药材产业崛起工程,以道地大宗药材产业化开发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太行山、太岳山、晋南边山丘陵、恒山四大优势区域建设10个重点品种示范基地、100万亩道地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让晋药品牌中药材成为增长快、效益好、农民得实惠的重要富民生态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大田种植规模稳定在150万亩左右,野生抚育面积达到150万亩。  

  4、油料: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稳定扩大油料种植面积,从品种、技术和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攻关,消除制约发展的瓶颈。重点发展胡麻、向日葵、花生等优势油料作物,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和效益,努力提高我省油料自给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油料面积稳定在250万亩,主要油料作物优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  

  5、棉花:遏制种植面积不断下滑的势头,积极稳定发展。重点在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大力推广轻简栽培技术,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三)饲料作物  

  按照农牧结合的发展思路,饲料作物种植要有效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雁门关生态畜牧区为重点,按照种养结合、以养定种的要求,积极发展优质专用饲料饲草作物,构建高效合理的粮经饲种植三元结构扎实起步。  

  五、强化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大力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探索开展不同层级的粮豆轮作、粮肥轮作、粮草轮作补贴试点。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发展商业性、互助性农业保险。  

  (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确保到2020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118万亩,累计达到1900多万亩。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标准粮田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耕地质量。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开展重大农业科技协同攻关,激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现代要素活力。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积极推进以科研单位为主的基础性源头创新和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化应用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打造10-15个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抓紧培育一批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性品种,促进品种升级换代,保障农业供种安全;全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四)着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专业化”要求,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加强服务设施装备建设,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建设适合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重点支持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贴息贷款、项目支持等方式,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适度规模种植、生态循环农业。鼓励农民举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经济,通过合作与联合发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支持电商、物流、金融等企业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把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科学制定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要充分发挥职能和技术特长,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重视和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要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宣传推广典型做法,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深入推进。  

     

                               山西省农业厅  

                               2016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