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各市、县农委,厅各有关单位:

  为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现就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准确把握全省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优化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850万亩以上,粮经种植比例保持在85:15左右。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玉米面积连年增加,达到2500万亩以上,玉米面积占到粮食面积的一半以上,玉米总产占到粮食产量的70%,玉米、杂粮及马铃薯等秋粮生产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全省粮食产量不断创新高,粮食高产创建、杂粮产业振兴翻番等工程的实施推动了优势产业快速升级,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布局集中的粮食优势区。当前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发生新变化,我省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影响了种植效益提升和农民收入增加。粮食生产发展中一些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粗粮有余,细粮不足;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不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单产水平低;玉米在非优势区扩张种植,粮食种植结构单一化趋势加重,种植效益和抗灾能力减弱;杂粮等优势产业发展不足,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市场竞争力弱,不能有效满足市场和消费需求。适应新形势需要,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确保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明确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的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  

    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农业部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意见为具体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稳定生产水平,强化产能建设,突出主导品种和特色产业,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发展,促进粮食生产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安全。要强化粮食安全意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前提,把提升粮食产能作为根本。避免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波动,坚持不懈抓粮食产能建设。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要立足多元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引导群众合理安排作物品种结构,努力扩大杂粮、马铃薯等特色种植。注重搞好服务和引导示范,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3、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因素,提升优势产区,调减非优势区种植,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作物或产业,把玉米结构调整与培育区域特色农产品密切结合,避免产业同构、产品同质竞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  

  4、坚持科技支撑,提升质量效益。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品种,促进品种升级换代。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节水、节肥、节药等高产高效技术转化应用。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5、坚持粮经饲统筹,优化农业结构。根据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和生产优先序,以销定产、以养定种,适度减少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及鲜食玉米,积极推进种养结合,构建合理高效的种植结构。  

  (三)调整目标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稳定粮食生产,统筹粮经饲发展,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110亿公斤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135亿公斤以上。  

  三、着力抓好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的重点任务  

  (一)积极稳定小麦生产。小麦是我省最重要的口粮,稳定小麦生产意义重大。到2020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5亿公斤以上,努力提高口粮自给水平。在种植区域布局上,稳定南部、恢复扩大中部冬小麦种植面积,适度发展北部春小麦,运城、临汾和晋城等优势区要在提质节本增效上下功夫,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在种植模式上,大力推广小麦和油料、豆类、蔬菜等高效两茬种植模式,旱地小麦推广探墒沟播等实用技术,提高种植效益。  

  (二)适度调减玉米种植。对玉米问题要科学分析、理性判断,充分认识玉米在粮食连年增产中的重要贡献和保障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正确研判玉米供求趋势,特别是要看到当前库存增加较多是暂时的,玉米需求呈增长的趋势是长期的。要深入落实《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加强优势核心产区产能建设。在区域布局上,11个市普遍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把晋北农牧交错区和太行山沿线以及南部复播玉米区作为调减重点。在品种结构上,适度减少籽粒玉米,积极扩大青贮玉米、饲用玉米以及鲜食玉米。在调整路径上,在北部地区积极推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调整,按照以养定种,积极扩大饲用玉米种植;中部玉米主产区,积极发展特色鲜食玉米和专用玉米;南部地区适度减少复播玉米,扩大豆类、油料复播面积。东部太行山沿线、西部吕梁山区和晋西北地区调减低产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和杂粮面积。到2020年,全省调减籽粒玉米300万亩以上,以畜牧业发展为依托种植青贮玉米、饲用玉米及饲草作物,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鲜食玉米及优势特色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  

    (三)全产业链深度开发杂粮。杂粮是我省的特色和优势作物,目前已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要着力在保特增优、完善产业链条和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一是抓主导作物规模化种植。积极抓好谷子、豆类、莜麦和荞麦等主导作物,努力扩大种植面积。强化杂粮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打造一批杂粮标准化种植高效示范区,促进杂粮生产水平提升。结合我省酿造业的发展,在开发专用品种上下功夫,发展专用高粱等品种。二是抓杂粮精深加工,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培育名牌产品,以深度开发杂粮加工制品为主攻方向,开发营养、方便的组合产品,走功能、保健食品的发展道路。三是培育杂粮加工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带动力强、竞争力强的大龙头。以现有加工企业为基础,选择一批市场拓展好、产品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的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四是抓市场开拓。创新杂粮营销方式,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订单农业等营销模式,降低流通成本,扩大市场范围。到2020年,全省杂粮种植面积增加到1600万亩,单产提高20%,优种覆盖率达到60%,全省杂粮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努力把我省打造成全国优质杂粮开发示范基地。  

  (四)推进马铃薯产业升级。以马铃薯主粮化发展为方向,加强基地建设,抓好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优化马铃薯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薯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提高产量和效益。以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三大马铃薯优势产业带为重点,适度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优化马铃薯种植品种结构,在晋中盆地、上党盆地等优势区域积极试验推广早熟马铃薯高效种植。健全马铃薯市场流通体系,加快马铃薯贮藏能力建设和加工技术研发,逐步实现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着力加强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加大脱毒种薯推广力度,巩固扩大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补贴规模。积极开发马铃薯加工产品,扶持马铃薯主粮化发展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  

  四、积极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  

  从我省省情和粮情出发,粮食生产结构调整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条件、农业结构现状、生产发展水平及结构调整潜力和可行性,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种植结构。  

  (一)晋南盆地:我省最主要的小麦产区,要稳定小麦面积和提升种植效益。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发展订单生产。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选育,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抗逆性强的品种,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集成推广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确保小麦面积稳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二)晋中盆地:近年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设施蔬菜、城郊型农业发展势头迅猛。要适度调减玉米面积,发挥当地生产条件优越,生产水平高的优势,规模发展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以酿造业需求为依托,引导和支持优质专用高粱种植。  

  (三)上党盆地:我省小麦主要产区,也是玉米、杂粮生产优势区。要积极稳定小麦面积,适度调减玉米,扩大杂粮生产,扭转玉米种植结构单一化加重的趋势。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巩固提升小麦、玉米和杂粮优势区产能,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四)忻定盆地:我省玉米高产区,也是杂粮发展优势区。要调减籽粒玉米种植,扩大特用玉米和杂粮生产。抓住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发展鲜食玉米和优质杂粮。引导群众扩大优质高粱种植,大力推广高粱、杂粮全程机械化种植,提高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                                                                                                                                                                                                                                          

  (五)雁北盆地:我省最重要的农牧交错区,气候冷凉,土地资源丰富。要加快构建农牧结合的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扩大马铃薯、莜麦等杂粮面积,努力打造农牧结合、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以养定种、以销定产,努力调减籽粒玉米,积极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饲料的需求,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为全省三元种植结构构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六)太行山区和吕梁山区:我省杂粮和马铃薯集中产区,区域内杂粮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已具雏形。要大力调减旱薄地玉米种植,努力扩大杂粮和马铃薯生产。以保特、创优、增效为目标,加快杂粮全产业链深度开发,为把我省建成全国优质杂粮开发示范基地发挥重要作用。以马铃薯主粮化为发展方向,加快马铃薯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建设和产品研发,发挥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带动作用。  

  五、强化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调动群众种粮调结构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鼓励种植饲用玉米和青贮玉米以及饲草作物。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补贴标准,提高理赔赔付标准,逐步将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支持种业科技创新,研究建立粮食作物新品种推广补助机制,鼓励和保护良种生产积极性,加大小麦良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支持力度。  

  (二)支持适度规模化种植。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和规模经营模式,支持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种植,提高种粮农民收入水平,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给予适当倾斜支持;新增补贴资金向种粮大户倾斜。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委托及代耕等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积极推广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的托管服务模式。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区域,优先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三)强化项目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粮食生产相关项目要把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作为重要目标任务,投资方向与粮食结构调整优化方向相统一,向小麦、杂粮、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倾斜,向粮食生产主产区倾斜,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支持品种选育创新、良种繁育生产、试验示范推广和种子质量监管,保障粮食生产供种安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推进农药、肥料使用零增长行动,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四)积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专业化”要求,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加强服务设施装备建设,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适应粮食结构调整的需要,围绕粮食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在杂粮等特色产业主产区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  

   (五)强化信息引导。进一步强化市场信息收集和处理,跟踪市场动态,加强调度分析,研究分析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进展和存在问题,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落实的政策措施。强化市场监测,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群众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加大对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组织领导。要搞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有力有序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成立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协调指导组,加强信息交流,搞好指导服务。要明确任务,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强化措施落实,因地制宜推进结构调整,确保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结构取得实效,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山西省农业厅  

                             2016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