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
立春将至,小麦返青在即,小麦春季管理即将进入关键时期。今年苗情参差不齐,壮苗、旺苗、弱小苗共存,且弱小苗面积比例大。因此,促弱转壮是今年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的重点。
一、当前苗情
当前我省冬小麦仍处于越冬期。据近日各地调查,目前麦田土壤墒情良好,与冬前相比,小麦苗情略有好转,根蘖有所增加。冬前旺长麦田和弱小麦田未发现冻害和死蘖死苗现象,麦田土壤冻土层厚度10-20cm,而去年同期无冻土层。当前一、二、三类苗面积比例为25:38:37。与冬前比,一二苗类增加2个百分点,苗情好转;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二类苗减少13个百分点,苗情差于上年同期。从水旱地情况来看,旱地适期播种面积大,冬前壮苗面积大,部分播种偏早的旱地小麦冬前有旺长现象,一、二、三类苗面积比例为40:40:20;水地麦田普遍播种偏晚,冬前弱苗小苗面积大,一、二、三类苗面积比例为14:35:51。今年1月份以来,小麦主产区出现多年罕见的2次降雪过程,运城、临汾、晋城平均降雨(雪)量分别为16.2mm、10mm、18.48mm,分别比常年增加12.2mm、6.9mm、7.32mm。较多的雨雪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使得11-12月份雨雪稀少、土壤失墒严重、小麦显露旱情的局面有所改善,为春季苗情升级、小麦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当前苗情好转,但还存在播种基础差、苗期阶段性干旱及其他不利因素等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播种普遍推迟,弱苗小苗面积比例大。
今年小麦播期普遍较晚,尤其是水地小麦。2017年10月份小麦主产区降雨频繁,降雨量大。据气象部门统计,运城、临汾10月份降雨量分别为112.3 mm、97.08 mm、57.72 mm,比历年同期降雨量分别增加67.8 mm、22.18 mm、13.98mm。频繁的降雨导致水地麦田播种期普遍推迟10-15天。据统计,运城市晚播率达到58%,导致冬前小麦苗小苗弱,苗龄参差不齐。
(二)部分麦田整地播种质量差,明暗坷垃多。
今年晚播麦田普遍存在整地质量差,土壤明暗坷垃大、坷垃多的情况,加之播后11-12月份雨水偏少,坷垃难以消融,导致麦田出现吊根、分蘖节与根系外露现象,易造成冬春冻害。
(三)阶段性干旱,影响了弱苗升级赶队进程。
今年水地小麦播期普遍推迟,冬前生长时间短,难以培育冬前壮苗,加之又遭遇11-12月份长达2个多月雨水偏少、气温偏高、土壤失墒快的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晚播弱苗生长发育缓慢,对培育冬前弱苗困难和安全越冬不利。据各地气象部门统计,11-12月份运城、临汾、晋城三市平均降水量为2.94mm,比历年同期减少17.5mm;11-12月份运城、临汾2市平均气温2.6℃,比历年同期高0.6℃。
(四)冬前病虫基数高,春季病虫防治不容忽视。
据调查,冬前小麦各类病虫害偏轻发生,但主要病虫害基数普遍高于上年及常年同期。麦田节节麦、雀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与常年相比,运城、临汾等市发生面积增大,个别田块达到偏重发生程度,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春季田间管理意见
当前小麦苗情转好的趋势初步确立,但春季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各地要克服麻痹思想,抓住当前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立足保墒抗寒防病虫,因地制宜,因苗制宜,促弱控旺,措施前移,强化管理,为夺取今年小麦丰收打好基础。
(一)狠抓早春耙耱镇压划锄措施,做好提温保墒工作。
对于墒情较好、土壤冻结的麦田,立春后表层土壤解冻2cm时, 即可采取早春顶凌耙耱措施,去除枯叶,提温保墒,弥合裂缝,促进小麦返青生长;对于土壤明暗坷垃多的麦田,春季土壤全部解冻后,要采取镇压措施,消除土壤坷垃,防止土壤空隙大导致跑墒散墒;对于群体偏少、个体偏弱的麦田,在早春土壤全部解冻后实施浅锄细锄;对于旺苗、壮苗田,可及早进行耙耱、中耕、镇压;对于水地麦田,春季浇水后或雨后也要适时划锄,破除板结。
(二)科学水肥管理,促进弱苗赶队。
水肥管理是春季田间管理的重中之重,要因墒因苗科学管理。今年弱苗面积大,要把水肥早管理作为重点,促进弱苗赶队生长。
1.因墒管理。目前小麦仍处于越冬期,土壤墒情较好,但我省春季雨少风多,早春出现旱情的几率非常大。要加强土壤墒情检测,因墒抗旱浇水。对于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土壤干土层较厚的麦田,要立即采取小水慢灌或微灌的形式抗旱浇水。同时在拔节期再次浇水,并追施尿素5~7公斤;对于已浇越冬水、墒情较好的水地壮苗麦田,早春采取耙耱镇压措施,推迟春季第一水到起身拔节期。这样既达到节水的目的,又可达到春季蹲苗,控制春季无效分蘖的目的。
2.因苗管理。要加强苗情检测,因苗施策。对一类麦田,已浇灌越冬水的,返青期控制肥水,控制春季无效分蘖,拔节期加大肥水管理,浇水时亩追尿素10公斤,以提高成穗率,稳定穗粒数;对二类麦田,已浇越冬水的,起身期开展肥水管理,浇水时亩施尿素5~7.5公斤,促小蘖赶大蘖,提高成穗数;对三类麦田,采取返青期和拔节期两次肥水管理。当麦田0~5cm地温稳定达到5℃后,浇灌返青水,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但返青水不宜过早,以免降低地温,抑制麦苗生长;拔节后第二次施肥浇水,亩施尿素5~7.5公斤。对于返青期旺长麦田,早春要控制肥水,起身期采取镇压或化控措施控制旺长,拔节后期浇水施肥,防止脱肥转弱。
3.旱地麦田趁雨雪追肥。因抢时播种、底肥不足或未施底肥的部分旱地麦田,可视苗情、墒情、底肥情况,早春趁雨雪追肥。对晚播弱苗田和底肥不足麦田,可亩施尿素5~7.5公斤;对未施底肥的麦田追肥量可适当增加,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并配施适量的磷酸二铵。
(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春季冻害。
我省春季气温波动大,寒潮天气频发,发生春季冻害的几率较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做好预防措施及灾后补救措施。在大幅降温前及时灌水,平抑地温,预防冻害。冻害发生后,可根据冻害发生程度分类管理。对少部分叶片受冻麦田可采取中耕锄划,提高地温,促进发育;对叶片受冻严重,但墒情较好麦田可采取中耕锄划,配合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补救;对墒情较差麦田,应采取浇水并亩追施5公斤尿素,促进叶片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对分蘖受冻死亡的麦田,应立即浇水并亩追7.5公斤尿素和2.5公斤磷酸二铵,以增加分蘖,使小蘖赶大蘖,提高成穗率,增加亩穗数,减少损失。
(四)绿色综合防控,降低病虫草为害损失。
各地要做好春季病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按照绿色防控、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的原则指导农民及时防控。冬前未开展秋季化学除草的麦田,要抓住返青期至起身期这一化学除草扫残时期,对麦田进行一次彻底化学除草,以减少争肥争水争光。拔节后禁止化学除草,要人工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