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市农委:
当前,我省冬小麦从南到北相继进入抽穗开花灌浆期,离小麦收获大约只有1个月时间。该阶段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干旱、干热风、病虫为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的多发期。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力争夺取小麦大丰收。
附件:2017年冬小麦后期田间管理意见
山西省农业厅办公室
2017年5月5日
2017年冬小麦后期田间管理意见
当前,我省冬小麦从南到北相继进入抽穗开花灌浆期,从近期各地苗情调查情况看,小麦苗情较好,全省一、二、三类苗比例为40:42:18,水地小麦是近年来长势较好的一年,旱地长势接近常年,稍差于水地。
今年的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有利有弊,但总体有利。播前底墒不足,但表墒较好,满足了播种出苗需要,播后雨水充足,弥补了底墒不足的缺陷,冬前小麦生长发育良好。冬季及早春雨雪偏少,对旱地小麦造成了一定影响,中南部麦区旱地小麦植株矮,苗架小,生长量不足。但2月中旬小麦主产区有分布不均的降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救命水的作用。3-4月份虽然降雨次数少,但在3月中旬、4月上旬分别有一次较大量级的降雨过程,为小麦起身拔节关键期的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一二类苗面积增多,苗情好转。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潜在风险,一是近期有20余天没有有效降雨,再加上气温偏高,运城、吕梁等地已露旱象,根据气象部门预测,5月份降雨量接近常年,小麦后期出现干旱的风险加大;二是3月份气温异常偏高,小麦第一、二节间加长,长势偏旺,加大了后期倒伏的风险。三是部分地区小麦红蜘蛛、蚜虫、白粉病为害有加重趋势。
针对当前苗情总体较好,偏旺苗、受旱苗共存,病虫趋重的现状,中后期田间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稳穗数、保粒数、攻粒重为目标,以调水肥,控病虫为手段,抗旱防冻防倒伏,科学管理,夺取今年小麦好收成。
一、 加强肥水调控
孕穗至灌浆中期防旱浇水。孕穗至灌浆期是巩固穗数、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粒数、提高粒重的关键时期,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应及时浇灌孕穗水、扬花水和灌浆水。此期浇水应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对氮肥施用量过多的麦田要严格控制灌水,防止贪青晚熟而倒伏。
抽穗至灌浆中期叶面喷肥。抽穗至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也是防早衰、增粒重的关键时期。抽穗至灌浆中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可起到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品质,防早衰,防倒伏,防干热风的作用。对脱肥发黄麦田可配施适量尿素混合喷施,每亩用尿素1公斤和磷酸二氢钾100克,对水35-40公斤,叶面喷施2-3次,喷施间隔时间为10天左右。
二、严防低温冷害和大风天气
5月份,我省也时有低温冷害发生,因此要严密关注天气预报,低温来临之前采取灌水、烟熏等措施,预防和减轻低温冷(冻)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浇水,或叶面喷施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促进恢复性生长。遭遇大风天气,要立即停止灌水,可采取挖渠排水措施,降低因土壤和植株含水量大导致根倒伏和茎倒伏的风险。
三、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孕穗至开花期,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职麦叶蜂、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灌浆期以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为重点,兼治粘虫、棉铃虫。随着气温回升,各种病虫发生将呈上升趋势,各地要加强监测,对达到防治指标的麦田,要及时采取对路杀虫剂、杀菌剂科学防治。对于草害较重的麦田,要采取人工拔除杂草的方法,减少杂草与小麦争水争肥。
四、搞好后期“一喷三防”
为了节本增效,提高效率,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混合,于孕穗至灌浆中期叶面喷施,达到“一喷三防”的目的,即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因此,各地要根据苗情长势和病虫发生趋势,制定“一喷三防”方案,因地制宜调整配方,使配方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无论水地旱麦田,都应认真抓好“一喷三防”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