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市农委:
立冬已过,我省小麦秋播工作已全部结束,冬前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时期,各地要高度重视今年小麦生产中存在的底墒不足、播期延长等问题,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措施,指导麦农搞好田间管理,为夺取明年小麦丰收打好基础。
一、开展“三情”调查,科学制定田管措施
今年小麦播种的气象条件是喜忧参半,整体情况是伏雨偏少,底墒不足,表墒较好;播后降雨增多,土壤墒情大为改善,但光照不足。这样的气象条件导致今年小麦播种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播期来看,水地播期较为集中,旱地播期拉长。由于7-9月降雨总体偏少,尤其是8月下旬到10月中旬降雨量小、次数少,只有三次量小且分布不均的降雨过程,造成南部麦区尤其是地处中南部的临汾地区出现旱地底墒严重不足,出现趁雨抢墒播种情况,旱地小麦播期从9月12日到11月7日长达近两个月时间;水地小麦由于8月份的高温干旱,导致玉米成熟较早,为小麦适期播种提供了条件,因而播期较为集中。二是从播种出苗情况来看,南部和中部地区要好于中南部,水地好于旱地。中南部临汾地区由于适播期旱情较重,播种出苗困难,出苗时间长,晚播苗、弱苗面积比例较大,运城及中部麦区虽然伏雨较少,但适播期降雨及时,过程降雨量较大,基本满足了播种出苗需要,因而出苗情况较好;三是从当前苗情看,总体是群体充足,苗情比例接近常年,但播种偏早的假旺苗和播种偏晚的弱小苗同时存在,而且弱苗面积比例较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麦田旺长。由于播前持续干旱,土壤墒情差,9月上旬有一场较弱的降雨过程,部分旱地麦田抢墒播种,导致播期偏早,播量偏大,出现旺长现象,但面积比例较小;二是部分麦田苗情偏弱。一种情况是10月1日左右适播期播种的麦田因欠墒播种,出苗困难,10月6-8日有一场弱的降雨过程,雨后才陆续出苗,导致出苗时间长,出苗率低,苗情偏弱。另一种情况是 10月下旬至11月初降雨持续降雨,导致部分旱地麦田无法播种,播期推迟到立冬节气前后,苗小苗弱。三是播后降雨多,光照不足,导致植株徒长,叶片细长,分蘖缺位,叶色较浅,根系浅而少。四是今年播量普遍较大,播深较深,大播量引起的旺苗和播深加大的黄弱苗有一定的面积。五是播后阴雨寡照导致部分麦田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为害较重,部分麦田纹枯病等病害侵染,杂草基数普遍较高。六是部分麦田秸秆量大,摊铺不均匀,导致掉根黄苗现象。
今年冬小麦播种出苗阶段的总体特点是:播种期底墒差,表墒较好,播期拉长,出苗后群体适宜,墒情改善,当前苗情趋势总体较好。针对今年小麦播种出苗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结合今年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的冷冬趋势,综合研判,今年小麦冬前田间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因苗施措,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安全越冬。弱苗田以促为主,促根增蘖;旺苗田以控为主,促根控蘖;壮苗田控促结合,促根稳蘖。旱地麦田应以划锄镇压,提温保墒,破板通气,促进根系生长为主;水地麦田应以浇冬水、冬前镇压等措施,补充底墒、踏实土壤,促进次生根喷发,确保安全越冬为主。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苗情、墒情、病虫情“三情”调查,针对性地制定适合当地的小麦冬前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二、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培育冬前壮苗
(一)中耕划锄。无论水地旱地麦田,早播适播晚播麦田,还是旺苗壮苗弱苗麦田,均要在小麦三叶期后进行中耕划锄,起到提温保墒、破板通气、消除杂草的作用。针对今年播种时期底墒较差,表墒不足,播后遇雨造成土壤板结的麦田以及播种时底墒不足,播后浇蒙头水的这类麦田,要及早搂划,破除板结,疏松表土,促进出苗生长;对于晚播麦田,在小麦三叶期后要及时浅中耕划锄,提高地温,促进根蘖生长。
中耕划锄时要注意,弱苗田划锄要浅要细,旺苗田中耕要深要重,壮苗田要深浅适中。播种偏浅的麦田要结合中耕,培土壅根,以保护小麦分蘖节,提高麦苗抗寒能力。播种偏深的麦田要耧划清沟,扒去播种沟部分覆土,促进茎叶生长。
(二)耙耱镇压。对于播种偏晚,秸秆还田后土壤表层草量大、土壤悬虚,出苗困难的旱地麦田,可采取播后镇压的措施,促进种土结合,提高出苗率。对于播后未镇压、秸秆还田质量差、苗情偏旺的麦田和冬浇后的麦田,均要在三叶期后至越冬前采取先镇压后耙耱的措施,这样可粉碎大坷垃,踏实土壤,弥合土壤裂缝,防止冷空气进入,促进小麦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刺激次生根喷发和根系下扎,防止冬季冻害发生。今年小麦播种时大部分麦田底墒较差,表墒较好,土壤可耕性好,因而整地播种质量总体较好,同时由于大型牵引机的普及,今年秸秆还田质量总体较高,但也存在部分麦田为抢墒播种,整地粗糙,或秸秆草量大,还田质量差,或旋耕播种未镇压,导致播种质量差,土壤悬虚,这类麦田应加大力搞好冬前镇压耙耱。对于冬浇后出现土壤板结龟裂的水地麦田,也应注意搞好冬前耙耱或划锄。
冬前镇压时应把握“地湿不压地干压,阴天不压晴天压,早晨不压中午压,麦田过弱不镇压”的原则,提高镇压效果。
(三)因地制宜浇越冬水。有水浇条件的麦田,可在三叶期后视墒情择时浇灌越冬水,这样既可补充土壤水分,稳定地温,预防小麦冬季干冻,保苗安全越冬,又能踏实土壤,促进次生根喷发,并能冬水春用,防止春季干旱。对于今年底墒基础较差的麦田,要大力提倡早浇越冬水,对旋耕播种未镇压麦田、秸秆还田麦田和整地粗放麦田要作为冬浇重点。对于秸秆还田麦田,表层秸秆草量较大,出苗困难的麦田,可提前渗浇一水,促进出苗生长。
冬浇时要关注天气变化,若遇寒流侵袭、气温骤降或大风降温天气,要立即停止冬浇,防止结冰吊根死苗。
(四)巧施冬肥。冬前小麦苗小根少,需要养分少,肥料消耗少,一般不宜追肥,否则易造成旺长。但对抢时播种底肥不足麦田,旱地可趁雨雪后亩追施尿素5~7.5公斤,亦可在越冬前亩撒施农家肥2~3立方米,壅根护蘖,补充肥力,提高地温,防止冻害;对底肥不足的水地麦田,可早浇冬水,并随水亩追施尿素5~7.5公斤,促进弱苗赶队转壮,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五)化学除草。秋季杂草龄期小,抗药性差,遮蔽物少,暴露面大,着药效果好,是化学防除效果最佳时期。由于今年10月下旬以来我省雨水偏多,有利于杂草发生,因此,对于杂草发生较重的麦田,无论水地还是旱地,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选择平均气温10℃以上晴天进行化学除草。但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选择对路农药,把握好用药量和用药关键期,以免造成药害。
(六)防治病虫。10月份以来,雨水增加,麦田土壤湿度加大,小麦发生病害的风险加大。对点片发生小麦白粉病、纹枯病的麦田,应及早用药控制。可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亩28~33克,或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0~15克,对水30~45公斤,喷雾防治。对于地下害虫为害较重麦田,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25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细沙土30~35公斤,拌匀,制成毒土,浇水前顺麦垄撒施防治。冬前蚜虫点片发生地块,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10~15克,对水30公斤喷雾防治。
(七)预防冻害。今年我省小麦播期较长,部分晚播麦田苗小蘖少,抗寒能力差,易受冬季冻害。要采取补肥暖苗的措施,保苗安全越冬。一是叶面喷施高浓度磷酸二氢钾,每亩喷施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30~50公斤;对底肥不足的麦田也可叶面喷施2%的尿素+0.5%磷酸二氢钾混合肥液每亩30~50公斤,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养分积累,增加分蘖节糖分浓度,增强植株抗寒能力。二是顺垄撒施暖沟肥,用腐熟的优质农家肥,顺垄覆盖,防风增温保墒,促进盘根长蘖抗寒防冻。
(八)护麦保苗。冬前麦田苗龄小,根系浅,根量少,严禁牲畜啃食,否则会造成苗情转弱,抗寒力下降,甚至死亡,给小麦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搞好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
当前,小麦冬前田间管理已进入关键时期,冬小麦主产区农业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制定方案,扎实抓好每一个环节,认真落实每一项措施,掀起小麦冬前田间管理高潮。一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因地制宜制定田间管理意见,指导麦农因时、因地、因苗、因墒落实好各项田间管理措施。二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下乡进村,蹲点包片,搞好技术指导服务。要充分发挥专家指导组作用,深入基层开展巡回技术指导。三要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向农民传授田间管理技术。四要抓好绿色高产创建示范田和绿色模式攻关点建设工作,组织技术观摩,推动新技术推广。
山西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