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农委:
当前正值玉米、谷子、高粱等大秋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病虫发生和防治的重要时期。据全国病虫监测网监测,5月中下旬以来我国江淮、黄淮、华北、东北、西南和西北等地区陆续出现一代粘虫蛾峰,且大部分地区蛾量突增日早、蛾峰多,蛾量高于2015年和2016年同期。与全国情况一致,我省自5月18日芮城县首次出现蛾峰以来,先后在盐湖、洪洞、大同等9个测报站灯下出现连续蛾峰,且蛾量是近三年同期均值的3倍。另外,受境外虫源和迁飞条件适宜因素影响,近期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和吉林西部部分地区草地螟越冬代蛾量突增明显。境内外出现的大量粘虫、草地螟虫源,迁入并产卵危害我省大秋作物的风险极大。为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粘虫、草地螟暴发危害,确保全省大秋作物安全生长,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
粘虫属迁飞性、群聚性、暴发性、杂食性重大害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及本世纪2012年以来曾多次在我省多地暴发,对大秋作物安全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草地螟具有间歇性突发、暴发的特点,是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我省是其主要发生地之一。据监测,目前汾阳、代县等地玉米田已出现二代粘虫落卵,田间卵量是近三年同期均值的1~2倍,预计二代粘虫幼虫将于6月下旬进入为害盛期。同时,我省中北部苜蓿、甜菜、大豆等草地螟喜食作物面积增加,加之适宜气象因素影响,草地螟暴发的几率增大。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粘虫和草地螟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控工作的艰巨性,把粘虫、草地螟等暴发性害虫的防控作为当前农业生产、大秋作物田间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防控责任,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严防粘虫和草地螟暴发危害,赢得秋粮丰收的主动权。
二、强化虫情监测,确保信息畅通
各地要充分发挥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队伍作用,加大监测调查力度,增加调查范围和作物种类,准确掌握虫情发生动态。尤其对农牧交错带、粘虫常年重发区,要加密监测,组织植保专业人员、乡村农技人员、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深入田间,调查粘虫、草地螟发生情况。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准确研判发生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同时,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和重灾情实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为各级领导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三、加强分类指导,科学开展防控
各地要根据粘虫、草地螟迁飞规律和发生危害特点,加强分类指导,落实关键措施。按照年初省农业厅印发的《2018年蝗虫、草地螟、粘虫防控技术方案》(晋农办植保发〔2018〕54号),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方案。中北部二代粘虫发生区,要及早做好物理诱杀、田间查卵和低龄幼虫药剂防控准备。大同、朔州、忻州等草地螟越冬代成虫重点发生区和外来虫源降落地,要利用杀虫灯等诱杀工具、降低虫源基数,成虫产卵前、卵孵化前铲除田间杂草、减轻危害,并及时防治幼虫。粘虫、草地螟重发区,要抓住幼虫三龄暴食危害前关键时期,集中连片应急防治,控制暴发、遏制危害。
四、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项目资金,支持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植保服务组织开展病虫防治服务,大力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施药作业等“五统一”服务,提高防治效果。尤其对粘虫迁飞区、草地螟降落区,要采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等措施,坚决遏制虫害暴发流行。由于当前病虫防控正值高温季节,各地要高度注意用药安全,加大对机防手和农户施药操作技能的培训和安全用药检查,指导施药人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喷药时间应掌握在上午9时之前,下午5时以后,喷药时注意做好安全防护,要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发生。
五、加强督导检查,精准指导服务
各地要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粘虫、草地螟重发区,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形式,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农业植保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宣传粘虫、草地螟防控技术,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防控工作。6月下旬至8月中旬,省植保站将结合粘虫、草地螟发生实际,派督导组赴各地开展粘虫、草地螟防控督导与检查指导工作。
山西省农业厅办公室
2018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