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我省强对流天气频繁,大部分市、县降水偏多,丰雨期与病虫发生期高度吻合,导致病虫害发生流行风险明显高于常年,特别是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以及粘虫等重大病虫对秋粮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省病虫中心测报站调查,玉米大斑病7月上旬田间见病后,近期流行速率明显加快,截止7月30日,全省发生面积已达423万亩,一般田块发病株率达20%以上,病叶率达到50%,每叶有病斑2-3个,个别重发田病叶已扩展到棒三叶。马铃薯晚疫病7月中旬见病后,全省发病面积已达100万亩以上,一般田块发病株率为30%,重病田发病株率已超过50%,流行速度和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常年。另据各地调查,二代粘虫成虫在我省见虫面积大,灯下蛾量高,14个中心测报站数据统计,灯下诱蛾量比上年高5倍,比近五年均值高近4倍。此外,一些地方的玉米矮花叶病、玉米螟、红蜘蛛发生也较为严重。当前,我省春玉米已普遍进入抽穗期,马铃薯也陆续进入膨大期,正值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各地要强化病虫防控指导,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危害损失,确保全省大秋作物丰收。现就当前病虫防控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
8月份是我省大秋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发生危害的高峰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性和防控工作的艰巨性,把病虫防控作为大秋作物田间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行政推动力度,落实属地防控责任,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严控病虫暴发流行,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二、强化病虫监测,及时发布预报
各级植保部门要在加强系统监测的基础上,强化大田普查的力度和频率,特别是要结合我省夏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伏旱现象频发的气候特点,主动与气象部门沟通联系,准确掌握重大病虫发生分布情况和发展动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病虫预报,指导农民适时开展防控。同时,要严格执行病虫信息周报和重大情况随时报告制度,为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三、加强技术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各地农业植保部门要选派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实行分片包干,加强防控技术指导。同时,要加大防控新技术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科学防控技术到位率和防治效果。由于当前病虫防控正值高温季节,各地要高度注意用药安全,要进一步加大对机防手和农民施药操作技能的培训和安全检查力度,指导施药人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喷药时间掌握在上午9时之前,下午5时以后,喷药时注意做好安全防护,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发生。
四、因地制宜,科学防控
各地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实际,围绕主要作物和重大病虫,抓住防控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的作用,采取综合防治与应急防治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措施,严防突发、暴发病虫大面积发生危害。
1、玉米大斑病 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或40%氟硅唑乳油、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等药剂,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为提高防效药液中可加入芸苔素内脂或1-3%的尿素。
2、玉米矮花叶病 在防治蚜虫的前提下,可用0.5%香菇多糖水剂或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喷雾防治。
3、玉米红蜘蛛 建议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73%炔螨特乳油、20%三唑锡悬浮剂喷雾防治,重点防治叶背面。同时可加入新高脂膜混用。有条件的地方可用40%哒螨灵·矿物油于早晨和傍晚进行喷烟防治。
4、粘虫 推广灯光诱杀和杨技把诱杀成虫,也可在田间插谷草把诱卵,降低田间虫卵量。幼虫3龄前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30%乙酰甲胺膦乳油、20%氰·辛乳油,喷雾防治。
5、马铃薯晚疫病 可用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72%霜尿·锰锌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80%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全络合态)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进行补喷,注意轮换、交替用药。